相關部門不能僅憑一句“提示過風險、老年人容易上當”就可以脫責。針對老年人的心理,社會和家庭都應有所“作為”,更多地去關心關愛老人,讓騙子難有“市場”。
  □韓笑
  近日濟南又有4家投資公司“跑路”,數百位老人辛苦積攢的養老錢一夜間被捲走。各地投資擔保公司捲款跑路的新聞屢見報端,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,劇情也幾乎相似:承諾高回報、用各種方式吸引人投資、老人陷入騙局、發現被騙後報警……老年人投資被騙的劇情在各地重覆上演,到底誰該為此負責?
  近年來,投資公司開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,如同瘋長的韭菜一樣,割了一茬再長一茬,整個行業處於魚龍混雜的狀態,監管上一直處於“真空”地帶。投資公司在工商部門合法註冊登記,填寫的經營範圍是“投資咨詢”,暗中卻在從事吸收存款、非法集資的事情;金融監管部門則表示此類性質的公司不在他們監管範圍之內,他們只管融資性擔保公司。如此一來,往往是投資公司負責人“跑路”了,才找到公安機關“尋人”。
  騙錢者敢於如此明目張膽、堂而皇之,瞅準的還是監管的漏洞。敞亮的辦公場所、合法登記註冊的手續、巧舌如簧的話術,無微不至的“關心”,讓一位位老人掉入了精心設計好的陷阱。我們常說“以人為本”,瑟瑟寒風中,這麼多老年人站在緊閉大門的投資公司門口等待,相關部門不能僅憑一句“提示過風險、老年人容易上當”就可以脫責。
  當然,老年人屢陷投資騙局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,那就是很多家庭對老人的關心不夠。現在,人有太多“忙”的藉口,無法“常回家看看”,以至於很多時候老人已經將錢打進投資公司賬戶了,家人還不知道。面對社會上的種種騙局,作為老人的親人,與其事後指責老人,不如事前多做預防工作。如果家人能在老人“咨詢”“投資”之前多點提示,多點干預,類似的騙局可能就會少很多。針對老年人的心理,社會和家庭都應有所“作為”,更多地去關心關愛老人,讓騙子難有“市場”。(作者為本報機動新聞中心記者)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老人屢陷投資騙局,誰該反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c70scz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